中国食品网

首页 > 动态 > 论坛 > 正文

提高自身食品安全科学素养 莫让美味变焦虑

发布时间:2017-08-15 01:56:34  |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当谈食品安全时 我们在谈些什么?
网络图片

  当谈起食品安全时我们在谈些什么?2016年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发布的数据告诉我们,是谣言。在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谣言高达45%,位居首位,平均每7条朋友圈分享的食品安全信息中就有5条是谣言。它们大多扎根于父母的朋友圈中,掌握着我们普通人无法掌握的“绝密文件”。这类“绝密文件”大多是关于食品安全,健康养生。

  于是,我们常常会被迫怀疑人生——西瓜又被打药了?什么?夜市之王小龙虾是小虫虾?

  前段时间的“塑料紫菜”“棉花肉松”“打针西瓜”等在朋友圈里闹得沸沸扬扬,谈其色变,舌尖上的美味变成了“舌尖上的焦虑”。大家方才意识到,这些搞得举国上下不得安生的食品安全爆料不过是一场网络谣言的狂欢。

  指出食品安全谣言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有意编造,别有用心。突然密集传播起来的谣言往往源于产品对手的做空,有些只是在满足自己的私心,比如“塑料紫菜”事件,谣言散播者利用假视频向产家勒索无理赔偿金。二是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食品添加剂一定是有毒的”,“人造奶油一定是含有反式脂肪酸,对人体不利。”利用群众缺乏专业科学素养这一短板扩大谣言散播面积。三是旧闻翻炒,刻意抹黑。在发表文章低门槛的今天,将过去的消息改个日期就可以卷土重来。四是戏谑嘲讽,负面传播。以年轻人为主要传播对象,利用受众猎奇心理重的特点,这种裂变式的传播一旦形成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

  在当下人人都是发言人、人人都能传播信息的环境下,谣言如洪水猛兽,动辄10万+的阅读量岂能容易抵挡得住?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新一代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科学素养,让科学知识跑在谣言前面。如活动现场,老师所讲,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首先要做到科学看待、正确认知;同时,树立科学分析食品安全信息的理念和理性参与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的责任心。或许我们中间有大部分人没有专业知识来辨别谣言、澄清谣言,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下拒绝跟从。我们每次对“转发就能多救一个人”类似朋友圈内容的转发就是对谣言加一次助攻。

  除了我们自身参与,食品安全的守护需要多方支持,实现共治,比如企业也需要在其中发挥作用。据了解,美赞臣公司一直努力守护食品安全,比如努力建设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在国内首创了“全程安全”的质量管理模式。美赞臣也在关注如何联合多方力量,担负起更多守护食品安全的责任,本次活动便是一次搭建平台实现“共治共享”的一次尝试。

  马克·吐温曾说过,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时下发达的的网络环境造就了“谣言动动嘴,辟谣跑断腿”的局面。随着谣言形式的妖魔化,辟谣平台也不甘示弱。通过“做实”食药监总局的网站、“做全”客户端、“做活”微博微信,及时发布既权威又具有亲和力的信息,是防止谣言甚嚣尘上的有效途径。打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可以看到新增设置的“科普知识”专栏和“辟谣”平台;公众可通过公众号“中国食事药闻”进行提问。除此之外,还有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食品辟谣联盟等平台,与民同在,为辟谣添柴加薪。

  将谣言扼杀在摇篮里,在源头上,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对无良造谣者进行约束,还要提高围观者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做到让谣言无处逃遁。拒绝“舌尖上的谣言”,做合格的美食家。